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新闻详情

划重点: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发布,海洋领域要干这些大事

时间:2018-11-16 17:06:00 来源:公众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纲要》提出,将遵循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前瞻部署、坚持自主创新、坚持高效协同四项基本原则,实施以“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构建地球系统科学核心理论支撑(“一核”),引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两深”),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三系”),全面增强对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持续提高科技贡献率,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使自然资源主要领域科技创新跻身先进国家行列。

《纲要》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

 

◆认知自然资源,夯实科学基础

 

1.深化海洋科学认知,开展海洋动力过程研究,加强海洋灾害分布、机理及预测分析,深化陆海相互作用规律研究,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变化规律认知,加强海底科学理论创新,开展全球海底地球动力学和演化机制研究;

 

2.拓展极地科学认知,深化极区气-冰-海相互作用、极地生命演化与气候变化响应过程、地质演化规律等前沿科学问题探索,建立极地驱动全球气候变化的系统理论体系,及对我国天气和气候显著性影响机制,开展北极关键海域资源与环境研究,探索船舶极区航行的环境影响机理。

 

◆突破两深前沿,拓展资源空间

 

1.研发全海深资源调查观测装备,突破深海矿产成矿系统科学理论,揭示深海生命过程及极端环境适应机制,创新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方法理论;开展全海深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探测新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国产化研究及自主动力与生态环境预报技术研发。

 

2.发展极地资源与环境调查监测技术,推进南极资源调查与保护区选划、北极重要通道安全保障和开发利用。开展极地资源利用潜力的调查评估、环境信息采集和技术储备,研究多方式组合的地形测绘与地表特征提取技术。开发无人值守远程控制技术、极地环境监测组网等技术。

 

3.加强海域油气资源勘查评价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南黄海高覆盖次数、富低频、强能量震源的“高富强”地震勘查技术体系。探索海域非常规油气调查评价及增产技术,自主创新深海钻探系统与关键技术。

 

◆发展技术装备,支撑调查监测

 

1. 拓展天空地海一体化立体监测遥感技术,发展多类型高端卫星,建立高分辨率迅捷对地观测无人机遥感网络体系,开展超精细地面移动测量城市自然资源采集以及物联网、传感网等泛在模式下的新型数据采集技术研究,开展海上及水下目标监视监测技术研究。

 

3. 研制系列化国产高端探测监测装备,加快遥感监测传感器及平台的研制升级与整装集成,发展海洋监测传感器及自主观测平台,研制全三维分布式电磁、地震探测技术装备。研制与硬件装备配套的高性能数据处理与服务系列软件。构建现代化仪器装备计量检测体系。

 

4. 开展全球自然资源信息动态感知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天空地一体化全球对地观测、全球统一空间基准动态维持、大范围无控定位、泛在资源信息深度萃取、北斗智慧导航、全球化学填图、岩溶环境监测、海洋与气候数值模拟、问题驱动时空信息知识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制自主可控的技术装备。

 

5. 提高地质和海洋灾害动态监测与预警技术水平,研究地质灾害天空地一体化快速识别监测预警技术。开发海洋灾害和海洋环境质量综合监测平台,构建海洋环境监测数据预报系统和安全保障平台原型系统。

 

◆建立方法体系,优化空间管控

 

1.研制全域用途管制规则与规划评估监管标准,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制定流程,研究覆盖全域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规则集,提出空间管制关键指标阈值确定方法,完善自然生态空间、地下空间以及海域海岛的管控方法,形成涵盖不同类型国土空间的监测技术标准。

 

◆创新解决方案,助力生态修复

 

1.研发国土空间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建立修复工程监测与绩效评估技术方法和国土综合整治生态建设技术规范。研发典型生态脆弱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模式和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突破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控理论与关键技术。

 

2.研究生态系统综合管控技术和方法,开展生态廊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建技术研究,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研发生态定量评价技术与方法,构建生态质量、价值、损害等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深海基因资源划区管理工具、环境影响评价等科学问题、规则和对策研究。

 

◆构建智慧平台,提升治理能力

 

1.完善自然资源产品技术服务体系,研发重大地质与海洋灾害预警、调查和风险评估关键技术。建立陆海统一的高精度三维动态现代测绘基准。构建海洋权益维护技术体系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和地理信息知识化服务水平。

 

《纲要》指出,当前的重大科技工程包括:

 

◆新型资源勘探与开发科技工程

 

加快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实现核心装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形成规模化开发利用示范。研发新型深海矿产和生物资源的勘探、评价和开采技术和装备体系,突破深海资源勘探和开采的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化装备,提供潜在资源量和开发潜力,完成开采试验和环境影响评估。大力发展海水及苦咸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形成规模化利用示范。

 

◆海岸带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科技工程

 

突破河口区、极浅水区、滨海湿地等调查与监测关键技术,发展海洋动力与生态环境模拟分析、海岸带生态风险区划、监测评价预警与应急技术体系,构建围填海等主要开发活动动态监管、生态损害和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发展海岸带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空间规划和集约节约利用技术。集成创新基于生态系统管理和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共性关键技术和综合保护利用模式,提升海岸带综合治理能力,支撑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海洋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工程

 

构建海洋与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体系。开展灾害调查、风险识别和预估,深入揭示重大灾害的致灾机理和时空规律。在立体观测网布局、组网、数据传输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与转化应用。研究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风暴潮、巨浪、海啸、赤潮等灾害预警技术,研发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持续提高预警、预报准确率。研发新型防治和快速处置技术,研究灾害危险性分析、重点防御区选划等减灾技术,实现灾害观测、预警、减灾和防治综合服务技术业务化应用。

 

《纲要》指出,当前的创新能力建设包括:

 

(一)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大格局

 

1. 强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参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集中深海平台、基地及水合物科学试采工程资源,建强区域海洋动力与数值模拟、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积极筹建地球深部探测、深海探测、极地科学等国家实验室或国家研究中心。

 

持续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建强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先在深海探测、深地动力学和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等方向和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空白方向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不断培育其他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有所突破。

 

培育和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强已有国家现代地质勘查、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测绘工程、海水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先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和土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资源勘查航空地球物理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深海、极地、全球自然资源信息获取等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家工程中心和其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加快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级科学观测台站、试验场、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等升级工作。积极推进地球深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海洋、近岸调查船队建设,建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深海数据中心等深海科技业务支撑平台,有效提升深海科技创新与业务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2. 优化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建强部级科学普及基地,强化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传播,引导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强化国家版图知识宣传,增强公民国家版图意识。强化国家海洋权益知识宣传,提升公民国家海洋权益意识。扩展传播渠道和形式,规范和强化科普活动,做精重大主题科普活动。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社会资源参与自然资源领域科普宣传基地建设。

 

3. 推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技术中试平台、仪器装备定型平台、海上试验场等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和集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加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导航定位和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等建设,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建立地质灾害、海洋灾害高发区综合防治示范与高新技术研发试验基地,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4. 深化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推进国际合作平台基地建设,加大力度支持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等国际组织建设运行,建强一批国际科学研究中心。深化“一带一路”地学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技术合作。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争取重要测绘地理信息国际组织在我国设立总部或办事机构。

 

大力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与合作。继续参与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等国际重大地学计划,牵头主导一批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发起和组织实施化学地球、全球岩溶、湿地生态、海洋预报与灾害预警、蓝碳、极地科研合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纲要》还对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人才激励、保障措施方面做了一系列的规定。

 

附《纲要》全文如下——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以科技创新推进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按照自然资源管理的新职责、新目标和新需求,在整合、优化、凝练已有国土、海洋、测绘、林业科技创新规划的基础上,谋划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总体布局和实施路径,编制系统性、整体性、面向中长期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本《纲要》作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框架,对接自然资源事业发展需求,指导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活动,衔接国家科技计划部署,为全社会参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参考。

 

本《纲要》规划期为2018年~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 形势与需求

 
 
 

 

——附件1 近期优先支持的科技方向

 

优先支持现有优势科技方向的科技创新,持续加力增大优势,巩固核心竞争力,形成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科技成果;迅速启动自然资源管理新需求的高新装备的技术创新工作,快速集成建强手段,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形成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实用的技术应用成果;优先支持“先手棋”的科技前沿探索,快速补齐短板,打好长远基础,力争引领性原创成果大突破。

 

1.优势科技方向

 

(1)深地探测:建立完善以大深度、高精度为特征的深地探测技术方法体系,加快我国大陆地壳结构与物质组成的精细探测,揭示深部过程与动力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深海探测:建立完善深海矿产、基因资源探测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升级“三龙”装备体系,发展新一代深海技术和提高装备制造水平,解决深海运载、探测、开采谱系化装备应用技术,显著提高我国深海资源战略储备,在探测和认识深海领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3)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研发环境保护约束条件下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经济性开采的系统科学理论、技术和装备。深入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经济性开发强度下海洋生态环境扰动和风险评估研究。开展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测井识别及现场识别技术研究,建立相关地质理论及调查技术体系。

 

(4)智能化测绘: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向智能化测绘阶段的推进,建立以自动化、智能化、知识化为特征的技术与应用体系,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5)中低空遥感平台:研发国产高精度系列航空摄影装备研制、传感器内部高精度自标定、多类传感器集成检校配准、新一代通用型中低空民用无人机遥感系统、集群化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逐步形成中低空遥感平台的新型多传感器数据采集、融合处理的生产服务技术体系。

 

(6)现代测绘基准维持与服务:突破现代测绘基准维持与服务关键技术,开展全国GNSS基准站网的维持与服务、国家大地坐标系框架更新、国家垂直基准框架维护、国家重力基准更新、多源大地测量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自主维持的国家空间基准体系,并实现自主维持与更新。

 

(7)极区监测:围绕极区快速变化及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环境、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重要方向,依托极地科考站、科考船和综合立体观测系统,开展极区观测,构建极地区域的陆-海-空观测平台。研发适用于极地环境的探测技术及装备,建立极地环境与资源潜力信息和业务化应用服务平台,提高对极地系统的科学认知,提升极地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

 

2.急需技术支撑

 

(1)自主可控高端技术装备:集成研发天空地海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遥感技术装备,突破新型遥感装备测试检测方法,加快研发离子探针质谱仪、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仪器设备、航空重力梯度仪及航空物探等技术装备。通过国际合作发展精密实验测试仪器设备、特深钻探探测技术装备、深地探测数据处理系统。研发土地调查监测机器人和土地实地调查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攻克深海矿产、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和生物基因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及试采技术,加快核心设备/部件及关键材料的产业化,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从单一设备向整装成套装备的转化,彻底扭转仪器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

 

(2)自然资源大数据技术平台:融合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国土云、地质云和海洋信息数据库等,开展时空大数据存储管理、智能综合、增量级联更新、清洗分析与挖掘、自然语言理解、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提升时空大数据分析处理、知识发现和决策支持能力,构建自然资源大数据技术平台以及空间规划业务支撑平台、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业务支撑平台、领导辅助决策业务支撑平台等业务应用平台。

 

(3)深地观测:研建深地观测与实验井群系统、井中观测与实验系统、井-地联合观测与实验系统、深部地热能开发利用实验系统和深地数据处理与应用系统,长期、连续、原位记录深部地下重、磁、电、震、热、应力应变和流体与地下生物圈等参数。

 

(4)航空地球物理:典型覆盖区航空地球物理技术示范与处理解释软件平台开发、地面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地下及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装备、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大深度智能地质钻探技术与装备、深部勘查技术综合示范及数据处理、解释软件平台。

 

(5)低成本快捷页岩气勘察:研发低成本快捷页岩气勘查评价关键技术与设备,重点开展页岩气有机地化分析技术、地下深部地应力测量仪器设备研发及应用、车载页岩气快速分析系统研制和页岩微纳米结构与成分三维重建与可视化技术攻关。

 

(6)地质灾害监测:推进地质灾害动态监测与模拟技术研究。突破灾害监测预警、灾情侦查、灾害调查与评估等技术,推进基于无线传感网协同感知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灾害监测多源天空地传感器网建设,研究地质灾害天空地一体化快速识别、无人直升机快速识别监测预警、多旋翼飞行器快速识别和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暴雨型滑坡泥石流自动识别技术。构建应急服务平台。

 

(7)海洋立体观测监测关键技术:开展海洋环境在线监测探测传感器和关键仪器设备研究,突破组网技术和通讯技术,推进国家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和海外观(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加强对海洋生态、洋流、海洋气象等观测研究,研制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模型,形成决策支持系统和平台,全面提升海洋开发与保护管理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8)海洋及内陆水下地形测绘关键技术:开展海岸带与海岛(礁)测绘、水下/海底高精度导航定位、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反演、内陆水下地形测绘、多尺度水下地形图编制、陆海时空基准统一、海底基准站网布设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撑海洋及内陆水下地形测绘。

 

(9)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与安全态势服务技术:开展互联网地理信息获取、敏感内容识别和评估、网络协作的地理信息安全保密和安全监管、空间安全态势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发,为维护时空信息安全、应对全球安全挑战提供地理信息保障和服务支撑。

 

(10)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相关配套技术的应用示范,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推广力度,建立整治工程系列技术标准,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为“蓝色海湾”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11)“南红北柳”工程技术:按照海洋资源及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和沿海生态区系特点,推广应用以红树林、柽柳为主要代表,包括海草床、芦苇、碱蓬和盐沼等的典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规范和示范区,为“南红北柳”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12)“生态岛礁”工程技术:强化海岛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开展科技支撑类生态岛礁建设,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等技术试验与示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岛礁建设技术和标准体系保障“生态岛礁”工程的顺利实施。

 

3.短板科研内容

 

(1)生命共同体: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认知、修复、开发、保护、解析知识体系,研究生命共同体与经济社会要素交互影响的演化规律,揭示多要素耦合状态下的系统关联,研究生命共同体要素配置和功能重构技术、快速修复和长期维护技术,建立生命共同体功能权衡协同模型、开发模拟预测模型。

 

(2)地球系统科学:强化地球关键带和人类纪研究,加强地球深部物质循环(特别是深部碳收支)、层圈相互作用与界面动力学、超大陆旋回与“深时”科学研究,构建固体地球模拟器,大幅提升地球系统演化与自然资源形成的研究水平、未来变化与自然资源效应的预测能力,服务于智慧地球系统管理。

 

(3)自然资源卫星后续星:统筹推进陆海卫星后续星、以及SAR、高光谱、激光、重力等新型遥感卫星等的建设,建立卫星指标设计与仿真验证系统,构建卫星检校精度验证技术平台,发展新一代自然资源遥感卫星体系。

 

(4)全球自然资源信息开发利用:加强全球自然资源信息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基于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的高精度测图、全球高精度立体测图基准、多源遥感信息快速融合、全球时空大数据挖掘与知识服务等技术,构建全球自然资源信息建设与更新技术体系。研发基于多源数据的自然资源多要素快速获取、变化发现、自动分类、时空统计、动态建模、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构建自然资源监测技术和服务产品体系及共享平台。

 

(5)自然资源要素质量提升:开展自然资源要素质量与生产力提升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研发,突破自然资源要素原位快速检测、动态监测、预测预警、管护与提升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配套的技术产品、装备、系统、规程规范及差异化的工程技术模式,提高我国自然资源要素质量提升能力和技术水平。

 

(6)国土空间监测评估:建立国土空间动态评估诊断模型,提出基于新型国土空间感知数据的国土空间监测指标体系,研发典型地域空间系统复杂要素监测网络优化布局模型,建立国土开发的自然、经济与人文感知综合效应评估模型,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技术体系,为全域国土空间动态评估与监管提供支撑。

 

(7)国土综合整治:建立国土综合整治技术规范体系,研制中低产田整治与生产力提升、农田土地改造、建设用地再开发、低丘缓坡土地开发与灾毁土地恢复治理、污染损毁土地修复等土地关键技术,发展森林资源碳汇功能增强技术,构建林草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推动国土空间统一生态保护修复、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供技术支撑。

 

(8)海水淡化:突破低成本、高效能海水淡化系统优化设计、成套和施工各环节的核心技术;研发海水提钾、海水提溴和溴系镁系产品的高值化深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建成专用分离材料和装备生产基地;突破环境友好型大生活用海水核心共性技术,积极推进大生活用海水示范园区建设。

 

(9)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围绕海洋生物科学研究和蓝色经济发展需求,针对海洋特有的群体资源、遗传资源、产物资源,在科学问题认知、关键技术突破、产业示范应用三个层面,一体化布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任务创新链,培育与壮大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全面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创新能力。

 

(10)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开展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研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评价方法体系。


0000

分享

COPYRIGHT @ 2016 NEW NUTRI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